结合业务数字化建模,深入检察智慧民事监督

2022-11-10

图片1.png

信息化是提高检察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检察机关体制改革的重要纽带。从检务运作、办案执法,到队伍管理,全面深入的信息化应用将深刻影响到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时代里,数字化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将强化检察机关大数据战略数字化思维,利用大数据深化“智慧检务”建设,将会大大提升检察工作效率与质量。

图片2.png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公民通过诉讼进行维权和解决纠纷也越来越普遍。民商事审判和执行案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面对海量的案件,繁杂且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的现实检察机关依靠传统的人工审查来实现有效监督显然无能为力,同时随着民商事审判和执行案件的增多,也出现了通过诉讼来取得不正当利益的虚假诉讼案例。虚假诉讼方式隐蔽多样,发现查处难度大,如何发挥监督职能,找准切入点有效打击虚假诉讼行为成为民事检察部门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精准监督效果的实现善用数字思维和现代化手段基于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民事风险预警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监督成为破题关键。

图片3.png

智慧民事监风险预警系统根据检察官对不同风险案件的定义,以某类型案件的出现频率、判决出错频率等为依据,确定民间借贷、劳资纠纷、婚姻财产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四类重点审查案件,并归纳出监督点,如同一原告密集起诉、证据格式化、缺席判决等,均为借贷案件的检察监督点,进行数据建模,首先要进行风险案件理解,其次需要进行数据理解,进行相关数据采集与读取,并进行数据预处理继而建立相关模型,进而进行模型评估,然后,进行模型发布,即当模型的效果达到设定值之后,我们将风险案件模型进行上线发布形成风险案件最后,进行模型更新,即使用后面的新生数据对模型进行更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设基于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对海量裁判文书进行筛选,摸排监督线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发现虚假诉讼线索方面的优势,破解线索发现难问题,再用侦查思维进行分析研判,实现精准监督的整体思路,通过加大检察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发现涉虚假诉讼民事案件,在公安机关和法院的协助配合下,对虚假诉讼开展系统性、常态性监督。实现检察明确提出的注重主动监督,突出依职权监督,把有限的力量用到刀刃上的目标。从检务实践经验来看,大数据的运用,对进一步整合司法资源、规范司法行为、深化检务公开、提升工作效能、服务群众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提升了检察工作质量。

从大量繁琐重复的检察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主要用于处理办案中的核心问题上,实现高效、高质、规范化办案,进新时代检察工作数字化智慧化“质”的飞跃。

图片4.png


分享